IM电竞(中国)官网-共享电竞新生态

从地方志看巴蜀石窟的活力与张力-IM电竞酒店

从地方志看巴蜀石窟的活力与张力

2025-07-05

  石窟含万象,壁画映千秋。在历史长河里,一洞洞石窟、一件件雕塑,实际就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生动诠释。党中央对石窟高度重视。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全国四个重要石窟,分别是敦煌莫高窟(2019年8月)、大同云冈石窟(2020年5月)、麦积山石窟(2024年9月)、龙门石窟(2025年5月)。

  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我国以来,与本土文化不断融合发展,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。我国四大石窟(龙门石窟、敦煌莫高窟、云冈石窟、麦积山石窟)是中华文明的瑰宝,具有重要历史价值、文化价值。对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血脉的文物和文化遗产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保护好、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、对人民负责。”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、规模宏大、体系完整,集建筑、雕塑、壁画、书法等艺术于一体,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、价值理念、文化精神。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,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,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,事关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,具有重大意义。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,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《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》(国办发〔2020〕41号)。

  2025年6月17日,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《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》,要求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,坚持保护第一、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,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,在保护中发展、在发展中保护,协同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。

从地方志看巴蜀石窟的活力与张力(图1)

  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,中国现存石窟寺2155处,摩崖造像3831处,共计5986处。四川和重庆石窟数量最多,共计2851处。其中,四川有2134处石窟,位居全国首位,占全国石窟总量的47.6%。广元千佛崖,拥有7000余尊造像,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;巴中石窟,以盛唐彩雕著称,被誉为全国第一(原敦煌艺术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当年考察巴中石刻造像后题词赞美:“水宁盛唐彩雕全国第一”“巴中石窟,国之瑰宝”);安岳石窟,造像数量超过十万尊,保存了大量唐宋时期的佛教造像,有“古、多、精、美”的特点;乐山大佛,作为世界现存最大的摩崖造像,享有“山是一尊佛,佛是一座山”的美誉。

从地方志看巴蜀石窟的活力与张力(图2)

  四川石窟的特点,一是数量众多,在全国占比较大,体现了当时四川地区佛教文化的繁荣;二是艺术价值高,融合了中原和地方艺术风格,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;三是历史跨度长,从南北朝时期开始,历经唐宋等朝代,持续发展和完善。这些石窟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见证,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的重要遗产,对于研究历史、宗教、艺术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,犹如镌刻在崖壁间的一部千年文明史诗。学界认为,乐山大佛的耳道暗藏排水系统,安岳紫竹观音打破宗教仪轨斜倚而坐,大足石刻的牧牛图演绎禅意生活,这些艺术瑰宝不仅彰显了“天人合一”的营造智慧,更以“天下唯一”的烟火气息和“天下第一”的规模序列,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壮丽的晚期石窟艺术篇章。在数字技术赋能与川渝“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”的战略部署下,这些千年造像正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
  从历史与当下的交融看,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中,焕发新的生机活力。龙门石窟便是生动一例。“传下去”——采用数字化采集、高精度3D打印再生,将三维数字技术运用于文物的原位寻探、数字复位,实现流散文物与造像残存的“有机融合”;“活起来”——打造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,将文物“复刻”到线上,给游客带来沉浸式的互动体验……文物修复与文化传承发展,在龙门石窟有着鲜活的时代注脚。

  巴蜀石窟的创造性,深植于地理环境与文化基因的独特融合。与北方皇家石窟的恢弘规制不同,巴蜀石窟多由民间信众集资开凿,呈现出“钱多开大窟,钱少凿小龛”的灵活形态。这种民间性催生了艺术表达的解放:安岳毗卢洞的紫竹观音突破宗教法条,一改正坐姿态,悠然翘足斜倚,被誉为“东方维纳斯”;大足宝顶山的牧牛图系列将禅宗哲理融入牧童与牛的日常生活场景,使佛教义理从神坛走向人间。乐山大佛的营造更集工程智慧之大成——古代工匠利用山势设计出头顶螺髻导流、耳道主渠泄洪、衣纹沟槽排水的科学系统,使高达71米的巨像历经千年风雨屹立不倒。

  当代科技的注入让古老造像迎来二次创造。毫米级数字存档——安岳石窟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,精准捕捉微米级细节,为风化严重的造像建立永久数字档案。智能修复大显身手——乐山大佛研究院融合微痕提取与全细节成像技术,将石刻纹饰辨识度提升60%~80%,使模糊的历史痕迹重见天日。亿像素云端展示无穷魅力——2025年上线的“四川石窟线上展”通过亿像素成像和WebGL交互技术,观众可在线旋转放大紫竹观音衣袂的褶皱,甚至看清乐山大佛面部的修复材料样本。

从地方志看巴蜀石窟的活力与张力(图3)

  这些技术不仅留存了文明记忆,更重构了文化叙事。大足石刻的8K球幕影院以“实景拍摄+CG动画”再现工匠雕凿场景,让观众在光影中亲历千手观音的诞生;金沙遗址的AR眼镜使太阳神鸟金饰在虚拟空间展翅,实现古今对话。数字技术让石窟艺术从静态观摩走向沉浸体验,从专家研究走向大众参与。

  巴蜀石窟的独特魅力在于其与日常生活的交融共生。散布在田间地头的造像,如安岳卧佛院唐代涅槃图、丹棱唐代释迦佛窟,与村民的农耕生活构成“佛即众生”的生动画卷。这种“石窟人间性”成为文旅经济的核心吸引力。2023年央视春晚大足石刻分会场,数百盏孔明灯从宝顶山升起,带动游客量激增40%;《天下大足》舞剧将鎏金观音搬上舞台,巡演二十余城,门票收入超千万。更富创意的是,大足石刻供养人形象化身“石刻旅行家”盲盒,北宋女子衣褶与元代力士造型成为年轻人收藏的潮玩符号,入选“中国好礼”出海名单。

从地方志看巴蜀石窟的活力与张力(图4)

  在省级战略统筹下,石窟资源正转化为系统性经济动能。2025年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“与重庆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”,将石窟寺作为核心IP,打造差异化区域发展格局,推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。川渝联合申报的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成为全国首个试点,串联乐山、安岳、大足三地,形成“一公园多群落”格局。主题研学路线开发——“乐山-安岳-大足”艺术走廊年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,门票与文创销售带动沿线县增收。

从地方志看巴蜀石窟的活力与张力(图5)

从地方志看巴蜀石窟的活力与张力(图6)

  尤为可贵的是,中小石窟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。四川创新推出“乡村石窟文化微景观”计划,在仁寿冒水村、安岳茗山寺等9个县市试点。村民将废弃磨盘改造为石窟拓片展示架。农舍外墙彩绘水月观音图案,田间步道点缀佛龛小品。这种“小而美”的活化模式,让文化遗产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,诠释了“保护为了人民、保护依靠人民”的新时代文物理念。

  巴蜀石窟的世界性影响力,首先体现在填补中国石窟史的关键空白上。当唐末战乱导致北方石窟衰落时,巴蜀地区接力开凿,将中国石窟艺术延续四百余年,书写了“中国石窟下半部史诗”。乐山大佛以71米高度成为世界最高石刻坐佛,安岳卧佛院21.3米左侧卧佛开创涅槃造像新范式,大足宝顶山31米卧佛历经70年营造终成绝唱——这些“天下第一”的纪录,彰显了巴蜀工匠的雄心与技艺,其全球影响更通过多元载体辐射。学术体系建构——“大足学”国际研讨会吸引30国学者参与,川渝共建的考古中国项目发表简报100余篇,出版总录13部。数字传播革命——大足千手观音三维模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展示,AI翻译使题刻故事被全球观众读懂。跨媒介叙事——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将千手观音化为关卡场景,让Z世代在虚拟世界感受石刻魅力。在文明互鉴维度,巴蜀石窟成为东西方对话的“石质大使”——蜀地汉代崖墓门楣佛像印证早期佛教东传,IM电竞官网唐代玄奘曾于成都大慈寺讲经后西行取经。四川与意大利签署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协议,将安岳修复经验输出至罗马。这种双向交流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: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,因交流而互鉴,因互鉴而发展。”我们看到,安岳毗卢洞的柳本尊十炼图与敦煌经变画形成风格呼应,广元千佛崖的唐风造像与龙门石窟一脉相承,巴蜀石窟实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注脚。

从地方志看巴蜀石窟的活力与张力(图7)

  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强调,“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博旅游发展,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,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,推进文博场馆改造提升和内容建设,发展主题文化游和深度研学游、科普游。”根据全会精神,从地方志视域研究巴蜀石窟现象,让我们得到若干启示——

  启示1:对历史的最好继承是创造新的历史,对文化的最好继承是创造新的文化,否则就断代了,要创造我们时代自己的历史与文化;

  启示2:认识“文化悖论”,文化具有消极与积极、落后与先进的“双重性”,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推进文明进步;

  启示3:要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古代文化,激活沉睡的文物,实施活态传承,促进健康生长;

  启示4:对文物的保护不能变为“保守”而要成为“保育”,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;

  启示5:跳出区域“文化怪圈”——历史越悠久越落后、遗产越多发展越慢,放下包袱轻装上阵;

  启示6:树立“量子历史观”,从确定性的“牛顿思维”转向测不准的“量子思维”,以概率视野看待历史;

  启示7:树立“大数据历史观”,纸质史记、方志挂一漏万,绝大多数有价值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事件没有记录,必须建立大数据库;

  启示8:树立“AI历史观”,通过人工智能收集整理历史事件,避免书写遗漏又要防止拼凑假想,把握优秀扬弃腐朽。

  从乐山大佛的科学排水系统到安岳紫竹观音的世俗化表达,从村民世代守护的安岳茗山寺造像到“云展览”中旋转的亿像素观音,巴蜀石窟的创造性根植于“天人合一”的生态智慧,经济性彰显于文旅融合的当代实践,影响力升华于文明互鉴的世界对线年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“厚植巴蜀文化根脉”“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”,为石窟保护指明方向——在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下,这些崖壁瑰宝必将实现从“抢救性保护”向预防性保护、活态传承的转型升级。当重庆市潼南区36米长的马龙山卧佛在晨曦中苏醒,这座1930年由乡民集资镌刻的最后巨像,凝视着穿梭于成渝古道的旅人。它见证的不仅是巴蜀石窟千年开凿史的句号,更是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新生的起点。在文明传承的“快速变化社会”中,巴蜀石窟以其深厚的创造性基因、蓬勃的经济活力和深远的文化张力,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“让文物活起来”的中国方案。


本文由:IM电竞,IM电竞平台,IM电竞网站,IM电竞酒店提供

持续引领电竞酒店行业的发展潮流

联系我们
0312-8349556
right-code.jpg